吉林大学2021年新年贺词
党委书记 姜治莹 校长 张希
难忘的时光,留下吉大人永恒的瞬间;奋斗者的豪情,书写新时代最美的华章。
回首我们走过的2020年,多少惊心动魄,几多欣喜感慨,多少勇毅笃行,几多激情豪迈!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向广大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美好的祝福!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这一年,兑现历史承诺,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如期实现;疫情大考递交合格答卷,中国硬核实力在世界独领风骚;内涵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经济稳步复苏一枝独秀;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开辟党建新局面。2020年,吉林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实施发展战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推进学校“三大工程”建设,在吉大的史册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推进三全育人,强化师德师风。我们明确提出治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品判性思维、有创造创新能力、懂交流、善合作,不辜负新时代的建设者。“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思政工作体系建设稳步开局,开展师德与学风建设工作,在培育时代新人上进一步凝炼了吉大方案,熔铸了吉大基因,打造了吉大品牌。这一年,我们打造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验区,推行试点改革,积累有益经验。唐敖庆班、匡亚明班、李四光班等试验班硕果累累。全面启动“强基计划”招生工作,主动推进“英才计划”与“拔尖计划”衔接培养。获评全国“英才计划”优秀组织奖,“唐班莘莘学子,领航洄游计划”获得典型案例奖,冯守华院士荣获突出贡献奖,5位教授荣获优秀导师奖。《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实施方案》获立教育部创新项目,为构建国家强大公共卫生体系作出努力。
2020年,在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中,我校代表队再次夺得金牌,同时获得生态工程单项奖。在第12届VI-Grade杯世界虚拟大学生方程式竞赛中,吉速方程式车队和吉速电动方程式车队双双夺冠,这是我国车队在该项赛事中首获冠军。在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吉速车队获得赛季全国总冠军。在第12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吉林大学获得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5项,再次勇夺全国“优胜杯”。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中,获特等奖。“机械XR梦工场”5位教师组成的团队作品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应用大赛T3赛项唯一一等奖。
吉林大学有51门课程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0年,我们本科招生生源质量实现稳中有升。
构建人才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统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统筹学科布局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统筹人才规模与结构优化,精准聚焦人才工作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现实需求,构建分类科学、定位清晰、衔接合理、富有特色的人才项目体系,重点推出“匡亚明/唐敖庆学者”人才岗位聘任工作,实现“岗位能进能出、层级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赢得广大教师的高度关注与参与,推动学校人才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这一年人才队伍建设捷报频传:5位教授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其中,2名教授连续3年入选该名单。令人骄傲的名字尽显吉大人的风范和担当:编号218914号小行星被国际小行星委员会命名为“唐敖庆星”。华树成、韩喜平2位教授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荣获第二届杰出教学奖。饶明俐教授成为首位当选国字号“最美医生”的吉大人,张捷教授荣获“中国医师奖”。王嘉琦、于凯新2位同学荣获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在此,我们向获得各项殊荣的师生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推进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发展。我们把脉续航新一轮建设,加强首轮“双一流”建设经验总结。全面启动和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统筹推进综合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我们突出质量导向,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核心任务稳步推进,学科整体实力持续提升。我们联合省内单位共建的吉林应用数学中心,成为首批获得支持建设的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这是依托我校建设的第二个国家级数学中心。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获批入选第三批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成立吉林大学劳动关系研究院,专注理论引领和人才培养。我们在中央级高校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中成绩获评优秀,位列8所优秀高校第三。
研学融合实践,拓展科研领域。到校科研经费再次突破15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资助直接经费2.27亿元,创历史新高,各类基金项目329项,含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5项,天元数学东北中心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优秀青年基金5项。2项成果通过国家科技奖评审。我们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成功立项项目3项、课题16项,总计获批国拨经费1.58亿元。全年新增千万级项目7项。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获立项目682项,其中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年度到账经费10166.36万元,首次突破1亿元。社会科学总论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172份研究报告被相关部门采纳应用,其中6份研究报告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性批示,为历年最多;19项成果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部书稿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成果获第21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7部书稿获立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其中优秀博士论文资助项目立项位居全国第3位。4个研究机构入选2020CTTI来源智库。2人入选中宣部2019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我们主办的《人口学刊》和《情报科学》入选“2020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李峰教授课题组与剑桥大学合作,在有机发光自由基领域再次取得重要进展,提出并证实高效发光自由基材料的设计应遵循非交替对称分子结构的规则。杨晨副教授领衔的一支国际研究团队在月球撞击坑智能识别和年代标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探月领域新成果对未来月球及行星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恐龙演化研究中心专家带领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在恐龙牙齿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对认识蜥脚类恐龙牙齿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崔银秋教授团队成功获取中国北方55个古代个体的全基因组数据,为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重要证据。我校山西运城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正式启用,在师村遗址发现距今6000年的石雕蚕蛹,为夏县西阴村考古成果提供例证。
2020年,吉大人汇聚起发展的强劲动力,用奋斗绘就青春亮丽的底色。在此,我们要向广大师生、科研工作者致敬!
投身疫情防控,彰显白医精神。我们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为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作出了突出贡献。1094名医护人员奋战在守护人民生命安全防线一线,贡献了白医人的力量。我们共选派8个批次援鄂医疗队、543名白衣战士和5辆装满医疗设备的大型装备车,驰援武汉抗击疫情一线。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白求恩第一医院“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吕国悦、秦彦国、张捷、刘天戟“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中共中央授予白求恩第一医院党委“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吕国悦、刘天戟“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白求恩第一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共青团中央授予白求恩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团支部“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李雪微、李红岩分别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唐颖和宋东鉴同学获得“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新社、人民网等中直媒体多次报道医疗队在武汉抗击疫情的动人事迹。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对医疗队抗疫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面对疫情重大挑战,“云课堂”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学校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采取应急举措,全校教师以全新的网络授课模式,全新的云端交流方式,线上学习、考试、面试、答辩等,圆满完成2019-2020学年下学期的教学任务,共有3221位教师开设了4130门在线课程。同时,把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和伟大胜利作为课程思政的最生动教材,抓住“三全育人”的有利契机,增强学生战胜疫情的信心,彰显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
我们建立联合防控制度,投入千万元资金,采购防疫物资;争取到30多家单位捐赠防疫物资,开展多次模拟演练;为610位在国(境)外师生邮寄近7万只医用口罩,为在海外师生开设线上诊疗平台,为师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决战脱贫攻坚,致力乡村振兴。我们发挥优势,精准扶贫,共下派挂职干部、驻村书记、科技人员、驻院医生72人,19个中层单位“点对点”帮扶贫困村,实施扶贫科研项目14项,学校累计投入2500余万元。经过8年奋战,助力通榆县的90个贫困村28476户54598人成功脱贫。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开展的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考核中,获得最高评价等级;高岩教授荣获全国和吉林省脱贫攻坚创新奖,都兴林教授入选教育部教育扶贫专家库,于银辉教授的项目荣获第五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其本人荣获吉林省脱贫攻坚创新奖,崔金虎教授荣获吉林省脱贫攻坚特别贡献奖,校扶贫办荣获吉林省脱贫攻坚组织贡献奖。我们“心系通榆、精准扶贫”志愿者案例获评国务院扶贫办志愿者扶贫50佳案例。我们帮助通榆人民实现脱贫梦想,站在了新时代美丽乡村新征程的新起点。
建设美丽边疆,贡献吉大力量。我校多名专家、学者、骨干教师,以及12名退休干部、教师,远赴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的高校、医院,以精湛的业务能力和奉献精神,为边疆的教育、医疗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13名成员延续21年支教接力跑,奔赴新疆,逐梦西部,放歌青春。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逆行而上,初心不改。在此,我们向所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扶贫一线的师生、支援边疆的干部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坚持开放活校,服务国家战略。我们继续深化与吉林省的全面合作,吉林省委、省政府“十三五”期间共拨付17.2亿元资金。针对吉林省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启动35个省校共建专项。与长春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举办首届吉林大学汽车学科创新驱动发展暨服务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专家研讨会,加入长春数字经济产学研创新联盟。深化与中国一汽、中车长客、华为公司等领军企业的合作。这一年,我们与航空工业集团等20余个地方人民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深挖合作内涵,拓展全球视野。我们的全球合作伙伴增至40个国家和地区的30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其中,世界前100名高校48所,与国(境)外高校合作开展的双学位项目增至69项。成功举办国际产学研用线上合作会议,来自12个国家近百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500位专家学者齐聚云端。我们获批教育部“中外双导师”专项计划,首批获批计划单列博士研究生7名。举办多期全球胜任力线上工作坊,拓展教师国际视野与合作经验。
为国奉献,情系桑梓。我们获国家科技奖项目本科校友数量并列全国高校首位。马玉山、刘绍云、朱英伟3位校友荣获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张云阁、高夯校友获评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王立军校友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3个项目的负责人为校友戴向明、李有骞、王鹏。张党魁校友在珠峰高程测量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获得“华测英雄”称号。
忠于理想,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在此,我们对校友们长期以来对母校的关心、关注与支持表示感谢,向校友们在各自领域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祝贺!
传承大年精神,筑牢红色阵地。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推进“黄大年精神”在吉林大学落地生根,在黄大年同志逝世3周年纪念日,黄大年同志纪念碑在九龙源公墓落成揭幕;黄大年纪念室升级扩建为黄大年纪念馆,校内外2.5万人次来此纪念、参观学习;黄大年先进事迹报告团全国巡讲达150场;实施“校园文化精品项目”;黄大年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团队入选“新中国70年最具影响力班组”,黄大年生前所在的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荣誉称号。电影《黄大年》荣获国防军事电影优秀影片奖。黄大年精神已经成为学校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校建设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新时代吉林大学的精神标志。
擘画新蓝图,开启新征程。2021年,我国将进入“十四五”时期,这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2021年是吉林大学“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之年,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起步之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学习黄大年精神,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忘初心、肩负重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基础上,乘风破浪,开拓进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努力。
揖别2020,迎来2021!
眺望东方,新时代的曙光洒满九州大地!
追梦路上,我们用奋斗书写辉煌!